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政协网!

政协网
当前所在:首页 > 热点专题 > 正文

高等教育改革之“求贤若渴”

发布时间:2024-08-28 来源: 河南政协 作者:佚名

  ●古语有云,一贤之士,胜于千军。在近日围绕“深化高校育人模式改革、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为题召开的十四届全国政协第二十二次双周协商座谈会上,委员、专家们展开了精彩讨论,会场上许多深刻的观点值得进一步挖掘。

  ●会后,记者整理相关文件发现,在这场以“高校改革”为主题的会场上,“人才”以132次的词频出现率成为被讨论最多的词汇。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所提出的“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本期,记者再次深入挖掘双周协商座谈会的现场观点,窥探各位委员、专家基于自身实践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所得、所思。

  ——编者

  ▲▲▲ 当下,我们需要哪些人才?

  责任与使命——高校肩负着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使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人才培养是高校存在的根本。

  “重点产业急需的紧缺人才供给不足;职业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相对滞后。”作为第一位发言者,全国政协常委、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民盟中央副主席,自然资源部原副部长曹卫星开门见山地指出,“预计到2028年,我国工业互联网领域人才缺口将达294万人,智能制造领域人才缺口将达370万人。同时,传统静态化的学科发展模式和学科产业匹配模式已无法满足现代产业发展对技术创新和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需求。”

  “未来人才”是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教育厅副厅长蔡光洁关注的人才类别,她指出,应加强对未来人才需求结构变化预测,建立产业规划和人才需求发布制度,搭建人才供需信息平台;同时,院校要健全专业动态调整和预警机制,超前布局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所需专业。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让经济增长点立于优势专业之上。

  座谈会上,有人关注“高层次科研探索型人才”培养,还有人关注“一线应用实践技能型人才培养”。南方科技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薛其坤则“居其中”。他在发言中表示,“我国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短缺问题需继续关注。”

  “我个人理解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是指从研究生到博士后中35岁年龄段之前的青年人才。”薛其坤还进一步强调了此类人才的重要意义。“‘高层次’和‘应用型’意味着这类人才在从现在到2035年的11年内,对国家战略和新兴产业的自立自强、对包括国企和民企在内的世界级高科技企业的发展将起到关键作用,是建成科技强国不可缺少、与基础研究和科学探索类人才并行的一类优秀人才。”薛其坤说。

  ▲▲▲ 我们所需的人才应该具备怎样的特征?

  动力与基石——汉语词典将“人才”释义为“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每一个个体之所以被称为人才的基本条件。

  座谈会上,委员、专家们对创新人才的具体样态进行了更加精准、生动的形象刻画——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协副主席(兼)、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院士认为,要将创新意识实实在在地融入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特别要“重兴趣、重潜力、重素质”,并需将其贯穿到人才成长的全链条之中,以从过去单纯重知识的育人模式中抽离。

  “要坚持全球视野和追求卓越的人才培养理念,重点培养和造就一批植根于中国文化、具有战略眼光和国际竞争力、能够把握国家发展需求的学术领军人才、青年骨干人才及高素质后备人才。”曹卫星说。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邮电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徐坤选择基于人工智能时代特性谈新时代人才特征。他指出,“要利用人工智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创意能力、审美能力、想象能力等超越机器的核心竞争能力,形成人才的比较优势。”

  如果说对于个体而言,成为人才,需要在综合素养上的“短板”别太短,而对于社会而言,培养人才,还需要发挥每个人的“长处”。

  全国政协常委,南京大学党委书记、中国科学院院士谭铁牛表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发展趋势,日益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态势,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紧迫形势都在极度渴求着创新人才。“要让有不同发展志趣的人才人尽其能,开辟人才发展‘新赛道’‘新空间’。”谭铁牛说。

  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常委、上海中华职教社副主任丁光宏认为,在高校改革中不但要挖掘人才的“长处”来培养人才,还要基于人才的“长处”来使用人才。“根据人才学的基本规律,青年人敢想敢闯是创新的高峰期,中年年富力强是做成大事的黄金期,老年经验丰富是传承知识体系的好时期。”

  以教师年龄优势特征为标准,丁光宏提出以岗位轮换推进教师结构优化,构建符合知识创新传承特征的合理梯队。“高校在教师岗位聘任时,应该鼓励年轻人多做高创新高风险的研究,多开设前沿讲座;鼓励有积累的中年教师建立学术团队,面向学科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育人和研究工作,在国内外建立有影响力的学术学派;鼓励过了创新高峰期的老教师更多致力于教学一线,特别是鼓励那些年轻时有作为的优秀教师多为本科生上基础课。”

  ▲▲▲ 关于人才培养,高校未来该作何改变?

  反思与展望——事物总是在曲折前进中发展。高校改革同所有事物的发展一样,正面问题、直面挑战是其必经之路。

  “定位偏差”“盲目照搬他国模式”“缺乏服务社会能力和意识”……与会者逐一细数着当前高校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不足之处——

  “人才培养结构亟待优化,有些高校一味贪大求全,工科专业理科化,行业大学综合化,类型特色不突出,发展定位有偏离,造成教育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和学科布局的结构性失衡。”“在学生的考试评价上,仍偏重考查知识记忆;依然普遍采取分数排名的方式,用‘一把尺子’衡量学生,导致很多有特长的专才、偏才未能被关注。”“高等教育未能实现和基础教育的有效贯通,导致我国‘大师’匮乏,影响世界的重大科研成果屈指可数。”“许多高校盲目照搬西方高校‘非升即走’模式,人是走了,但与学科发展适配的师资队伍建设却未见起色。”“高校在高层次卓越工程人才培养上还存在一些难点堵点问题,以校企融合为例,很多高校通常都没有深刻领会到‘企业主导’的内涵和重要意义所在,导致深度融合很难落地。”

  种种问题的出现,部分高校体制机制构建难辞其咎,但浸润在高校间的负面生态文化同样责有攸归。其中,短期功利主义风气盛行问题也被与会者们普遍关注。

  “我国学界对顶级科学期刊追捧过甚,科技宣传也存在普遍的浮夸。导致科学家们急功近利,追求发顶刊论文、戴帽子、拿诺奖,甚至有些高校对此变相给予物质奖励。这些对于年轻科学家来说绝不是好的导向,也形不成好的生态。”全国政协常委,昌平国家实验室主任谢晓亮院士说。

  问题清,则方向明;悉心做,则事必成。用好评价这一指挥棒,是多位与会者高度认同的高校改革实践之策。

  “建议进一步优化‘双一流’建设评价体系,不仅关注国际普遍认可的一流大学的评价指标,更要系统研究总结中国高校在解决中国发展问题中发现科学问题、创立研究方法、培养创新人才、实现国际引领的成功实践和育人经验。”全国政协委员,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并行与分布处理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专业技术少将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怀民在发言中表示。

  全国政协委员,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卢建军则建议改革工程人才培养评价体系。他指出,破“四唯”关键在立新标。“要完善适应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新型毕业评价标准,把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作为专业实践环节的重要考核内容,允许用技术迭代、成果转化、产品创新、产品设计等代替传统学位论文”。


原文链接:https://www.hnzx.gov.cn/2024/08-27/4342117.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政协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金政互联资讯中心主办--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政协网 zx.zwnc.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4048924号-106
联系电话:010-57028685;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院西配楼。

联系QQ:871104617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